新聞系統

公告    台灣新生報發表詩書畫大師廖俊穆《中山學術》人生文藝情懷 為103年文藝節而寫
 2016-05-01  廖俊穆詩書畫管理中心   分享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作者廖俊穆先生為文藝獎章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家書畫院終身榮譽院長、台灣當代水墨畫家協會會長)

 
◎廖俊穆 2014/04/25

文藝生活價值系統,在社會進入工業化後文藝成為觀念變遷階段,文藝節即將到來,僅就文藝生活陶情怡性價值觀層面略述所感所思:第一、科技資訊反映社會趣味動向,第二、文藝生活的價值作用,第三、文藝定向與社會共享意願,略陳梗概如下:

一、科技資訊反映社會趣味動向

資訊科技傳播相互支援社會文明,在心理上也影響年青一代生活陶情養性的轉變基調,五色斑爛的網路影象已成為一部分人低頭甚熾的暇閒娛樂。另一方面,一個可以替代文藝陶冶性情的新文化趣味精神尚未出現。如果把古代經典作品以廉價方式加以複製上網,使消費大眾人人可看可讀雖是好事,但是如果把現代著名作家、畫家、書法家作品撥上網,則書店、畫廊、美術館、博物館則需關門;名家劇本改變為娛樂的對象,搬上銀幕迎合大眾趣味,劇院、戲院、電影院則需打烊,那是摧殘藝術文化,而不是普及文化。文化是歷史的凝聚,文化成品的特徵在其具有持久性,不是一面創作、一面消費,無法穩定保存。

社會娛樂文化取向日漸呈現傾向性,大眾傳播媒體為爭取銷路,往往側重「娛樂版」,其報導內容究竟有多少與「文藝」有關?文學、藝術工作者的作品與訊息卻成「啞羊」,與往昔重視藝文功能大相逕庭。趣味文化普及與提高兩者不能偏廢,把大眾娛樂文化導向內感官的陶冶雅趣,逐步提升到精神境界,是文化和教育當前課題。

二、文藝生活的價值作用

文學很少受時空限制,對社會人心具有萬象俱開廣映時代風貌的容量,其不僅只「擬容取心」描述現象體系或詩人筆下飛騰飄蕩的詩興,更深層地把主客體的本質力量意向化,揭示生活感受、體驗與思想情感的追尋和思考人生價值意義,使文學對社會推動「人學」效應,外化予人自覺把握體現自我特點,故有文藝表現生命之說。

藝術作為人類特殊維度的智性審美活動,它敞亮空間的立體詩意。心理是一種高峰體驗和審美體驗,人的一切情感、情操都是在審美體驗中產生。人生藝術化就是人生趣味化,要有什麼樣的人生樂趣,先要有什麼樣的審美修為,優游涵泳,「勤靡餘勞,心有常閒」,是將困境趣解為樂處的心境。藝術欣賞反應如聽鋼琴,只要耳聽就響起感情的音調;回應彈鍵的情緒印象而自覺共鳴,由局限推向無限。

欣賞繪畫也一樣,在分立觀賞後面對自然或想像,物我情趣本能的觸動腦下視丘,又往復回流重疊震蕩,忘我馳聘審美張力,澆除心中塊磊、活躍心情。如同進入故官博物館,讓人聯想一個個時代、一段段歷史,見了一幅好字好畫,把人帶入一個更深遠的心靈曠宇。這種社會文化意識的凝聚拓展,締造昇華為廣闊的文化審美精神,成為共同思想財富、增進社會文明。

三、文藝定向與共享意願

文藝是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的多維概念,從文化角度看文藝作為文化組織的一部分,包括探索性的藝術在內,它的創新都無法避免繼承性和不受時空限制的永恒價值。人類社會的文藝審美實踐具有屬目愉悅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特點,其根荄在社會歷經漫長推導過程中逐漸形成,並經過歷史文化錘鍊形成的璀璨價值,而構成歷時性的獨特「文化定向」,和社會群體的意願共享,使文藝精神價值與形式蔚為國人穩定認知意識。

梁實秋的「人生藝術化」思想,是一種宏觀整體的社會性人格理想生長過程,他認為貫徹社群生活,以真誠加理智的仁義民族根性為本;以退出背後的態度來看待現實差異和缺憾;以健康理性適度自由作為習俗戲謔的內在標準;將不為物役的超脫精神融入自己生命實踐裡。梁氏的人生藝術化理想,其審美維度開啟了人們另一重風範生活。

結語

文學、藝術創作與鑑賞需具「三力」:觀察力、理解力、想像力。「想像」是人類心理能力與創造力的核心,它引導人們對未知領域敏銳觀察和不斷的探索,其作用不僅運用在文藝創造與鑑賞上,科學物理研究分析也來自想像的悟力。牛頓見蘋果落地與地心引力聯系,愛因斯坦相對論中那麼多奇妙飛騰想像的證實,不是也都在想像世界中完成無法求之於實證的創論。所以法國十九世紀名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說:「想像力不能打動的人,真不知倒了什麼霉……」。

我年已漸老,我想也可以從小處著眼,應用文藝的想像力去欣賞生活中的種種瑣事與一景一物來清寧自悅;如登山看海為山川大海抒臆,續寫我的「山海詩草」在華副低吟淺喝,或偶步郊野為青山飛瀑信筆寫生,或窗外即景心聽鳥語,或眺望點點星辰思接天籟;學習清風滌慮,使不快紛煩悄然自遠。如同和我熱愛的作詩、繪畫、寫字、伴我晨夜朝暮靜靜埋首工作,也可以獲得「我作畫、畫渡我」涉趣澄懷,往往在日過月翻中,不經意地疊加嶄新的生活景觀,使日子永駐這畝素樸恬淡的藝文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