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台灣新生報發表詩書畫大師廖俊穆《中山學術》文藝體驗與社會作用 為102年文藝節而寫 |
|---|
|
(作者廖俊穆先生為台灣當代水墨畫家雅集會長,文藝獎章評審委員會召集人,中國北方詩書畫研究院高級院士) ◎廖俊穆 2013/03/22 文藝體驗是人類獨有的精神活動,沉澱在深質廣泛的文天藝海中,可以讓人短僅祇需瞬息即可催人振奮感知,而心繫畢生;長則品嚼終身方能淌動隱退的知覺,而常醒定性。這是在文藝靜觀傾聽中,體味言難盡意的渾化心理狀態和起伏發展的流動深化性。 文藝體驗的特性 文藝體驗在感物起興剎那,腦子裡的意象如同一窩受驚的蜜蜂蠕動起來,便心馳神往,情牽意繞,意象迭出,像思泉筆流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藝術構思中內心視象的創作體驗如此,欣賞意象物態化與語符化的審美體驗亦然。生活環境中振波全天不絕於耳,祇有那些符合聽覺器官結構、功能、性質的振盪纔會引起聽覺美感。同聽覺一樣,視覺機理證明文學藝術是主客體相互作用,引起變量的函數。那些動人心弦的文章、美妙的繪畫令人讚嘆不已,其實讚美的是你我心中趣味、情緒體驗和想像聯想動力的轉化視象。 這種情思理趣的眼裡聞聲和耳描意象的通感聯覺,所呈現的「雙象圖」和心物合一「二象性」的迭加特徵,是同化、啟應向心靈精神雙向建構拓進的過程。不僅在文學創作和欣賞進程中如此;在繪畫書法、戲劇影視和音樂舞蹈,亦同樣顯現其「互文性」特徵。 作為生活特殊維度的致用 人類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是客觀需要的驅使而產生文藝,成為滿足精神生活需求資源。是以,文藝以能動作用反映生活,並深入擴大和發展改變生活。它承載心靈情思綿延現實,滲透在人類生活實踐之中,除深涵輕逸樂趣的享受外,並重視人與文化的「近情精神」,翻新性靈,構成影響社會的一種文化力量。 在自由自覺的實踐中,也存在明顯的對應性,即文藝創作決定著文藝接受;文藝接受也制節著文藝創作。因之,文藝創作不能不自覺放縱情感,缺乏節制羈絆淡化詩意。也不宜無節制的感官刺激,捨棄審美平衡有序和諧。而是以時代文化因素、規律與客觀為前提,秉持文藝本質去體大慮週。無論在縱筆宣泄世態,任劃空淵抽象或輕點對白故事............之際,也似宜站在昨天與明天心理與社會向上意識的相切點,承先啟後鎔心鑄藝。去提升審美智力關懷服務社會,用永不過時的數據,來測量不同時代生活實踐不同的時空,轉化文化群眾的內在精神維度。 附加精神文明的功能 文藝作品的社會功能,是一種精神性的潛能作用。其特殊心理中的美醜、悲歡、善惡的審辨,是文藝從一己小我的一棒柴薪(表現)、一瓣心境(再現),去折射照映大我精神,去激活那些文字、畫面、音符的潛能,使它們誕生情感、意志、趣味和生命感。成為靜凝心理氣質的特殊結構,共振共鳴,相契締造心性,以致文藝者,天下之公器。 文藝社會功能是增進精神文明的附加價值,其功能多項,眾說紛紜,難有定論,但廣泛認同的有四項:一、審美功能:以語言繪畫、影劇歌舞型式塑造智性歡悅與騁懷神思的審美感應,創生內在新質,阻遏人性心理衰減傾向。二、認識功能:增進大眾瞭解歷史與現實,社會與人生,文化與心理,自然與人文,豐富生存智慧。三、教育功能:陶冶性情,培養道德觀念,激勵奮進,昇華精神境界。四、娛樂功能:愉悅人心,解煩忘勞,寓教於樂。這些功能,透過接受雙向互動聯結,使強烈豐富深邃的美感,拓寬文化思維空間,同構社會文明的精神。 此外,梁啟超曾提出的「補償功能」,亦應認同列入。他說:「凡人之性,常非能以現境界而自滿足。而蠢蠢軀殼,其所觸能受之境界,又頑狹短局而至有限。故常欲以其直接以觸以受之外,而變換其間接有所觸有所受之身外之身,世外之世」。梁氏此一補償功能,我從意義上看似是憧憬變幻的「想像功能」,是心靈之象視覺化的意念組合。 與社會作用的動能 意識創造在解剖反向文藝形式的組合中,探測人性深淵,揭示反思視界的感悟,投注於人與整個社會更複雜的性質價值時,文藝潛化的能動力遂益加顯現。王國維認為文藝可收「情育」,開拓一片澄澈境界。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之說,竊思以藝術理想作為信仰,似有高估期望,若兩者果能化合並置發展,更可思接千載,實現雙重前景,提昇文化附加推動力,導向文藝大眾走入人生。 文藝作用於社會,並非單一功能體現的結果,是文化藝術多元綜合提供的轉化力,不斷縱向觀察延伸整體人性光輝,和萃取群體回向感人肺腑的典型屬性與價值,啟迪悅志悅神的正確審美觀,提昇精神境界。惟以每個時代社會變遷不斷衍生新世象、新情境,文藝也難予停步涵蓋掌握影響層出不窮繁多應顧及的視區,以及不可替代性的超越,故文藝成為遺憾的藝術。也因此催化文藝無形的力量,在每一個時代不絕地多向度展開,去振奮生命上新新不已的當下一動,去潛化、優化文藝大眾心理作用。 結語 文藝體驗的心理發展,由傳統人本主義的學術觀,到現代廣義人生藝術化思想的歷史大跨度中;已由古人側重情志抒發和意趣表達的人生美學,到今天以藝術生活的人生觀。其作用於廣闊社會心靈,要如一座淹不爛的測標,屹立海嶠邊崖,延傳不熄地閃射時代責任意識。 |